通往粵劇之路(一):粵劇電影的沒落與北上復興

Hello friends TIMESSERAQUEEUTENHO, on this occasion the admin wants to share an article entitled 通往粵劇之路(一):粵劇電影的沒落與北上復興, we have made good, quality and useful articles for you to read and take information in. hopefully the post content is about 文藝, 粵劇, 香港電影, which we write you can understand. Alright, happy reading.

 自2019下半年的社會事件與2020年至今疫症肆虐,嚴重打擊香港粵劇界從業員的生計。自從發生了很多事情後,香港人開始留意本土文化,本地的藝人,唱片不再是蝕本行業,有能力的歌手買斷第一版唱片再加印、追星文化十年甚或是廿年難得一遇。每天報紙鋪天蓋地都是出現那一兩隊組合,曾幾何時的香港,也曾經有追星文化,追的是「任白」,在去年粵劇研究家岳清先生的分享會就有老戲迷分享當時的情況。筆者對粵劇的認識與年資很淺,2020年影碟商與嘉禾戲院就出版與上映由吳宇森執導的《帝女花》(1976),香港最後一部近代的粵劇電影相信是1977年的《紫釵記》,2021年流行歌手張敬軒與大老倌阮兆輝合作以南音CROSSOVER流行曲。在音樂永續計劃亦有一首電子版的《香夭》,獨立歌手孫曉賢亦有一首同樣的作品。流行組合ERROR有一個惡搞《十八相送》的廣告,歌手陳柏宇最近亦與小武黎耀威(威仔)拍片試試粵劇裝扮,打扮亦帥氣的。粵劇好像離我們不太遠,但偏偏粵劇電影離我們萬丈遠。明明每年歡樂滿東華演粵劇的環節都搭了場景,不就是多搭幾個就成一部電影吧。從「任白」到「龍梅」皆是舞台上與銀幕上雙棲,讓粵劇得以捲起追星熱。仙鳳鳴,雛鳳鳴是超水準的戲班,延續到90年代。雖說任白戲寶必然人人愛,但有些電影拷貝已經遺失與缺損,其中《大紅袍》(1965)就只餘下一個50分鐘的殘本。據一些統計香港總共有五百多部粵劇電影,現在如果找到半數已是福份。



先讓粵劇文藝復興

  五六十年代,去不了戲棚追星尚可去看電影追星。如今老觀眾與想認識粵劇的新一代就偶然去戲院看劇場影像,或去資料館回味一番,最好當然去劇場看大戲。問題是沒了電影這個媒介如何把粵劇推廣開去,如何讓當紅的小生花旦有機會發展。這方面難免是真空的,粵劇名伶蓋鳴暉在TVB當過一些劇集的演員,卻從未有機會拍粵劇電影。近代香港雖有一些與戲曲有關的電影,如《南海十三郎》(1995)、《鳳冠情事》(2003)、紀錄片《乾旦路》(2012)與《戲棚》(2019),《古巴花旦》(2019),但只是粵劇的周邊,也沒唱做唸打四門基本功,名伶與老倌沒一技所用,也沒法留念,粵劇界亦沒有盛極一時的追星潮出現。過去幾年年屆八十的龍劍笙回港做了幾場粵劇,為師父任姐的冥壽作紀念演出。斯人已去,有幸看過刨姐的作品感到三生有幸。當香港人關心本土文化時也想想粵劇電影的沒落的原因,如何擴大觀眾群,如何洗去只得《帝女花》,沉悶、老土、無聊的刻板印象,因為粵劇一旦死了就不會復還,如南音屬於嶺南文化卻走在滅絕的邊緣,過去六十年代香港出現過潮洲話為主的電影與潮劇,也因為新一代潮人不再講家鄉話與市場問題而衰亡。如何保留香港的文化是當今很重要的事情,讓我們免於文化滅絕與增加族群身份的認同。事實上近十年政府興建了高山劇場新翼、戲曲中心與油麻地戲院又協助推廣粵劇新秀算是一件好事,但長期以來如何讓現在的演員跨界別響名聲,且要看後續發展,但無論如何都應該保留。而現在粵劇演出在思維,語言與話題上與現代人接軌,也不再局限在傳統與難明的中文之上。例如在演出加西洋樂與舞蹈元素,亦有意想不到的題材,同性禁戀、基督教與李居明編撰的近代史劇都一一盡有。


蜀道之難,唯有先北上

  現在政府為各業界開拓大灣區市場,香港粵劇界說得難聽也半隻腳在大灣區,比如說當前香港的小生有部份年輕點的都與內地有關係,並不是土生土長。盡可能支持年輕的面孔,培訓本地人才。八十年代至今,香港沒了戲曲電影難以向青年人推廣粵劇,多姿多彩的生活與接觸的媒介遮蓋了粵劇的透明度,事實上香港目前有不少才30歲以上的中青代演員,他們亦需要未來。外界的人認為粵劇界向大陸靠攏也是有原因,是本地資源問題,香港粵劇界與內地亦有合作,同根同源,都不能避免,要保留粵劇血脈要妥協,明哲保身。例如香港伶人羅家英北上橫店拍首部大灣區粵劇電影《白蛇傳》(佛山粵劇團),並預計在2021年上映,同年由國家一級演員粵劇花旦曾小敏(上過春晚演出)主演的《白蛇傳.情》在年中上映,更是第一部以4K全景聲的粵劇電影,賣點在於海內外三地處理特效。據羅家英的訪問所講,這是他從演幾十年第一次拍粵劇電影,昔日懂得拍粵劇電影的人才死的死,都已屆年華老去,老倌也鐵了心講到香港沒法子拍戲,雖然悲觀,但在劇場世界大老倌依然有新的粵劇創新與文本問世,最新的作品《修羅殿》取材至黑澤明電影《羅生門》。香港電影導演兼資深劇場人高志森在報章訪問提到廣東省計劃用二億拍二十部戲曲電影,奈何礙於疫情而無法北上投入。假若高志森可以北上開戲再帶幾個本地演員,拋開政治立場而為文化界做實事,也許是推廣香港粵劇的機會,香港現在的情況無講是政治因素還是軟硬件皆是存有解不了的問題,還是腳踏實地現在要復興香港的戲曲電影是言之尚早,如果想香港粵劇走多步,多麼不想也得要先生存。


  最近看戲曲的單張發現昔日拍德寶電影的冼杞然導演跨界導演粵劇作品,也許是件好事,多一個技能。在香港有能力指導與專門的人始終不多,即使要拍粵劇電影也要劇本與人才優先。而香港的粵劇演員在疫症期間,謝曉瑩、千珊與李秋元亦有創新的拍攝計劃,拍粵劇的網絡劇《重生趙飛燕》並加上遊戲的元素,嘗試以年輕人的方式拍攝。早前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提意政府協助進大灣區,內地的粵劇團最主要是有黨委的,兩地的模式亦不一樣。香港的粵劇界暫時不缺小生花旦,但配角丑生總是那幾個人來來回回演出,最近全能泰斗尤聲普逝世,香江又少又一寶。梨園界還是有老化的問題,老花旦南鳳因病演出無期。要北上也要看本地伶人有什麼本事勝過當地的伶人,不然也是空談。香港粵劇界還是先安內,在科技年代一定要有創意變革才有資格想未來。


  


普伯,終年89歲



That's the article: 通往粵劇之路(一):粵劇電影的沒落與北上復興
Thank you for visiting my blog, hopefully it can be useful for all of you. Don't forget to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so they also know the interesting info, see you in other article posts.

You are now reading the article 通往粵劇之路(一):粵劇電影的沒落與北上復興 with link address https://viralupdateonline.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_4.html

More Articles

Post a Comment

Previous Post Next Post